纺织品异味来源及检测标准对比

发布时间:2022-03-08 16:52:01

  2005年1月1日起,我国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《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》(GB18401-2003),异味成为衡量纺织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。异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:(1)由纺织品上残留的化学整理剂和助剂产生;(2)纺织品在生产、加工、运输、储存、销售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,或由于自身的多孔性而从环境中吸收来的异味。
 

  纺织品异昧的产生及来源

  1、霉味

  霉味主要由微生物如细菌、真菌等分解纺织品上的有机物排泄新陈代谢物产生,由于微生物种类较多,受到的环境影响大。因此霉味是一类气味的总称。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过程中,由于工艺安排不当导致工期长、环境潮湿等原因容易滋生微生物;仓库储存环境较潮湿,运输中遭遇潮湿、阴雨天气等都有可能产生霉味。
 

  2、高沸程石油昧

  在纺纱及纺织品印染整理中,使用的一些助剂常含有汽油、柴油、煤油等矿物油,如化纤在纺纱时为减少静电常加入一些油剂,羊毛开松时要加入和毛油改善开松效果,煤油用作分散剂或与水及乳化剂构成涂料印花的增稠剂,服装生产中使用的一些油剂等,这些因素都会给纺织品带来石油气味。
 

  3、芳香烃气昧(或香味)

  在纺织服装的生产、印染和后整理过程中使用的纺织品助剂中常含有芳香烃化合物,如:苯、苯酚、苯乙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苯胺、苯酸类等。此外为了掩盖异味使用芳香剂,引入让人不愉快的芳香气味。
 

  4、鱼腥昧

  鱼腥臭味主要是纺织品经树脂整理后,在焙烘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三甲胺的气味。有些副产物三甲胺会以甲铵盐的形式存在于纺织品上,在储存或服用时再分解出三甲胺,产生难闻的鱼腥味。
 

  异味物质的危害

  霉味是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代谢时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气味,这些微生物代谢时产生的气体、排泄物、碎片等,会成为引发哮喘病的过敏原。
 

  高沸程石油属微毒/低毒物质,有麻醉和刺激作用,不慎吸食可能引起化学性肺炎。
 

  芳香化合物对皮肤、粘膜有刺激性,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。短时间内吸人较高浓度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、眼结膜及咽部充血、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胸闷、四肢无力、步态蹒跚、意识模糊等急性中毒症状。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、肝肿大、女工月经异常等慢性中毒症状。
 

  鱼腥气味主要由三甲胺产生,对眼、鼻、咽喉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。
 

  异味的检测方法

  国内外异味检测标准的对比

  气味作为技术指标在纺织服装中的检测应用刚刚起步,目前还没有单行试验方法标准,一些涉及到气味检测的标准没有详尽的说明,给异味检测试验操作带来了困难,如《国家纺织品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18401-2010)、《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》(GB/T 18885-2009)、《水洗羽毛羽绒试验法》(FZ/T 80001-2002)等。根据表可见,Oeko—TexStandard200的检测方法更为合理.更切合纺织品的实际生产应用情况.对比国内外标准,我国的纺织异味检测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。
 

  纺织品异味的检测亟待迸一步研究完善,制订和颁布科学的检测标准规范,统一现在的检测试验方法十分必要。此外,需要研制异味标准的样品配合检测使用,并对检测人员定期进行规范的气味检测培训、比对。
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185-0176-3637